地区版

反贪纪录片《零容忍》中王富玉的忏悔——不知道要钱为了什么?

截图
截图

引言

在1月16日播出的反贪纪录片《零容忍》第二集《打虎拍蝇》中,贵州省政协原党组书记、主席王富玉面对镜头忏悔道,“我不知道要钱干什么,我吃喝不愁啊。你要钱干什么,埋你啊!我现在知道我疯狂的贪欲登峰造极,但我不知道要钱为了什么。”

王富玉于1995年至2021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,以及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,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企业经营、规划审批、职务调整等事项上谋取利益,直接或通过他人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4.34亿元。

王富玉在省部级领导岗位上任职长达20余年,2018年退休。但他在退休后仍大肆敛财,甚至在被留置前几天,还在收私营企业主所送的钱财。

“贪财是万恶之根,有人贪恋钱财,就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。”(提前6:10)

一、贪的根本原因是“不知足”与“未饱足”

贪婪的根本原因乃在人心的不知足,正所谓“饥寒起盗心、饱暖思淫欲”。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想着只要有落脚之处,让我能活下来就知足了;一旦生活有了起色就又想,要是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,一辆代步用的车就很知足了;

一旦这些东西都有了,又会想着要过更高的、更加舒适的物质生活。要是真正成了有钱人,他想要的生活与当初的想法可能会有着天壤之别。因为此时,人所想要的已经不是“够吃够用”,而是“档次与品质”。

王富玉说,“我不知道要钱干什么,我吃喝不愁啊。”这是他被抓后回顾自己当时的行为时所有的感触,并不代表当初的他也是这么想的。很明显“不愁吃喝”已经满足不了王富玉对生活的想望,他的眼睛也不可能向着“愁吃愁喝”的打工者看齐。人的生活一旦到了某个程度,就只会想着如何往上走,而不大可能向下看。

为什么人的心永远不知足呢?按照心理学的相关理论,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,最基本的是物质上的需要,而最高级的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。如果按照这个理论,像王富玉这样的人物应该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才对。

倘若他在得到了物质上的基本供应后,就转向非物质方面的追求的话,又怎么会一直不断地贪污下去呢?可见,这个心理学的理论并不完全正确,因为没有考虑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及可能的抉择。

人的真实状况并非是按部就班地在不同的层次进行自我满足,人的真实状况不是由低到高地、且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追求,而是“趋利避害、趋乐避苦”,人固然想要追求更高境界的事物,但这样的追求意味着必然会伴随一些痛苦的成分,而一般的人是不愿意这么做,也感觉自己是做不到的。

一旦人放弃进行更高的非物质性的生命追求,那么他就会一直沉溺在对物质的欲望之中,不过,人对物质越有追求,人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就越发不可收拾,人的欲望越强烈,他对现有的物质生活就会越发不满意,进而追求更多的名誉地位钱财及享受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,是一个通往死亡的黑洞。

从基督教信仰来看,人心之所以是个无底洞,那是因为人心是为上帝而造,只有上帝能使人心得以满足。奥古斯丁的名言就是,“上帝啊,我们若不安息在你里面,就永得不到安息。”倘若这个观点成立,那么可以肯定地说,只要人们不以上帝为乐,那么他们的物质生活越丰富,就越有可能产生更多物质上的欲望,贪婪的心就永远无法得以知足。

二、从“贪心”到“贪行”的转变在于有“贪”的机会

贪心每个人都有,但“贪行”则必须是那些有机会将“贪心”变为“贪行”的人才会有。有的人有贼心却没有贼胆,有的人有贼心,也有贼胆,却没有好的机会,剩下来的就是那些既有贼心,也有贼胆,更有机会的人,只有他们才能将“贪心”变为真正的“贪行”,为所欲为。

从这个角度看,王富玉既是有贪心,又有贪胆,同时也有机会可以将贪念付诸实践的人。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,王富玉为何有这样的胆量可以肆无忌惮地贪腐呢?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,首先,王富玉在贪腐的同时,却在想尽办法美化自己,正是这种虚假的美化效应,使得他能肆无忌惮。因为当他这样做的时候,一方面是掩人耳目,让人觉得他是清廉的官员;另一方面更是欺骗自己的良知,让自己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,是受之无愧的。

其次,当他成为主政各地的一把手时,自我更加膨胀,觉得自己已经在万人之上,似乎没有人可以监督自己了。这样一来,就失去了警惕的心,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侥幸心理。这是在告诉我们,每个公职人员都需要被监督。因为人是软弱的,是经不起诱惑的,一旦失去了必要的监督,就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的行为,除非他有真实的、坚定的、强烈的信仰与信念。

最后,王富玉在主政20多年间犯下了如此累累罪行,却直到退休后才被查获。这又是为什么?如果相关的制度足够完善,执行力度足够给力的话,又怎会让他肆无忌惮这么多年呢?可见,“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”是何等重要!完备的制度及给力的执行力度不仅能杜绝如此巨大的贪腐事件,对于当事人来说,其实也是一种保护。
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,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福音时报”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。未经福音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tougao@fuyinshidai.com)、电话(010 - 5601 0819或025-87770337)或微信(fuyin20062019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(更多版权声明

为你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