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经人物系列之亚伯拉罕——为主筑祭坛
清晨的大雨,让周日本就空旷的街道更加清冷。一座教会门口,人群熙熙攘攘,看来大雨没有阻断这些虔诚的基督徒们来到神的殿中寻求他的步伐。这是桂林迦南教会6月一次主日崇拜前的景象。教会外雨声淅沥,教会内只飘荡着讲员的声音,同工秦艺洲向在场的信徒们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圣经人物——亚伯拉罕。
亚伯拉罕是基督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先知,是上帝从地上众生中所拣选并给予祝福的人,同时也是传说中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。原名亚伯兰,受神的指示后,离开闪族,扶老携幼,辗转迁徙到迦南的幔利橡树地定居,其时他已75岁。上帝令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,并应许他会赐他很多子孙,神并使他家业大兴。
首先,讲员秦艺洲依次介绍了亚伯拉罕主要筑造的四座祭坛,及其代表意义。
第一,顺服呼召。据创世纪12章6至7节记载,神没有告诉亚伯拉罕自己的身份,亚伯拉罕也没有多余的询问,也没有回到家中与妻子商量,没有担心所到之处的环境。秦艺洲说,对神的呼召没有过多的考虑,这显出亚伯拉罕莫大的信心。
第二,分别为圣。创世纪12章8节中提到的两处地址,秦艺洲讲解说,伯特利是神的家,艾只是一堆废墟。信徒们应该把工作家庭侍奉三方关系处理好,不论在神的家,还是废墟,都可为神筑祭坛。他提到,在忙碌的生活中,一些信徒甘愿为主牺牲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,节省时间为主牧养小羊。
第三,心灵之殿。创世纪13章18节中幔利和希伯伦,一个代表力量,一个象征交通,交往和友谊。秦艺洲特别介绍了圣经中献祭经历的发展过程:筑坛——摩西之前。会幕——旷野生活至所罗门王建殿之前。圣殿——第一二三圣殿(被毁再建),直到主70年为止。会堂——两约之间。教会——新约之后,耶稣设立。秦艺洲说,信徒应该筑造无形的祭坛,只有在心里有着一座祭坛,才会随时向主献祭。献祭不分时间,主要是对神的态度,要和神有持续的沟通。
第四,献上挚爱。秦艺洲诵读了创世纪 22章2至9节和希伯来书 11章19节的两处经文。讲述了献以撒的故事,这是耶和华的磨练,尽管这一考验超出了凡人的最大限度。秦艺洲说,神借这个环境熬炼我们的心,否则我们如何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?
然后,讲员秦艺洲又详细解释了献祭的内容。
一是把你的所有献上。神对人的祝福是完全的,人对上帝的奉献不应是有所保留的。
二是把自己献给主。如罗马书12章1节记载,将身体献上,当作活祭,是圣洁的,是神所喜悦的;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。
三是向主献上活祭。秦艺洲解释说,这主要体现在罪的方面,自己与主同钉十字架,就是个已死之人,要怜悯祝福,不要咒诅。
之后,讲员秦艺洲强调了“属灵传承”的重要性。创世纪26章23至25记载,亚伯拉罕献祭,他的儿子以撒也效仿他的行为。33章18至20节中,孙子雅各在亚伯拉罕曾经筑坛的地方向神献祭。秦艺洲呼吁在场的信徒,要像亚伯拉罕一样,可以给后人留下故事,让后人效仿。
主日崇拜以大家共同诵读希伯来书12章1节的经文结尾。秦艺洲借经文告诫在场的信徒,“当放下各样的重担,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,存心忍耐,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。”